关灯
护眼
字体:

佛经名录,不用看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耶舍译,别行本十卷,称为大乘大方等日藏经。第四十六卷至五十六卷之月藏分十一卷,高齐那连提耶舍译,别行本十卷,称为大方等大集月藏经。第五十七、五十八两卷之须弥分二卷,别行本题为大乘大集经,第五十九、六十两卷之十方菩萨品,后汉安世高译,别行本题为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。

    仁王经

    仁王经

    仁王经有二本:一、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,二卷。二、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,二卷。仁王,指当时**国之国王,佛对诸王各护其国,使国家安稳,因此为他们演说般若波罗蜜多深法之经文。能够受持讲说此经,则七难不起,灾害不生,万民丰乐,因此自古以来认为是护国三部经之一,消灾祈福时,便读诵这部经。各家的注述及有关著作列举如下:仁王经疏六卷,隋吉藏撰。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,隋智顗说,门人灌顶记。仁王经合疏三卷,隋智顗说,灌顶记,明道霈合。仁王经疏三卷,隋智顗说,灌顶记,成莲合。仁王经疏七卷,唐良贲述。仁王疏疏六卷,唐圆测撰。仁王经疏法衡钞六卷,唐遇荣集。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四卷,宋善月述。注仁王经疏科一卷,宋净源录。仁王经疏四卷,宋净源撰集。仁王经科疏科文一卷,明真贵述。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,明真贵述。仁王经科疏五卷,明真贵述。

    高王观世音经

    东魏天平年中,高王时人所感得之观音经。续高僧传二十九,法苑珠林二十五称为观世音救生经,又称为高王观世音经,佛祖统纪五十四称为十句观音经,稽古略二称为救苦观音经。续高僧传二十九:「昔元魏天平,定洲募士孙敬德,於防所造观音像,及年满还,常加礼事,后为劫贼所引,禁在京狱,不胜拷掠,遂妄承罪,并处极刑...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,经有佛名,令诵千遍,得免死厄。德既觉已,缘梦中经,了无谬误,比至平明,已满百遍,有司执缚向市,且行且诵,临欲加刑,诵满千遍,执刀下斫,折为三段,三换其刀,皮肉不损,怪以奏闻,丞相高欢,表请免刑,仍敕传写,被之於世,今所谓高王观音经是也。」

    天龙八部赞

    天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,八部之中以此为上首,故标举为天龙八部,八部者,一天、二龙、三夜叉、四乾闼婆、五阿修罗、六迦楼罗、七紧那罗、八摩侯罗迦。华经提婆品:「天龙八部人与非人,皆遥见被龙女成佛。」天龙八部赞出於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,大云轮请雨经,普遍光明大随求陀罗尼经之卷末及毘奈耶杂事四。无垢大乘经卷末:「天阿苏罗、药叉等,来听法者应至心,拥护佛法使长存,各各勤行世尊教,诸有听徒来至此,或在地上或居空,常於人世起慈心,昼夜自身依法住,愿诸世界常安隐,无边福智益群生,所有罪障并消除,远离众苦归圆寂,恒用戒香涂莹体,常持定服以资身,菩提妙华遍庄严,随所住处常安乐。」

    阿含经

    阿含,梵语,义译为无比法,又译为法归,它的意义是「万法悉归趣於此」。阿含经共有四部:一、增一阿含经,共五十卷,东晋僧伽提婆译,主明人天因果。二、长阿含经,共二十二卷,姚秦佛陀耶舍、竺佛念共译,主破邪见。三、中阿含经,共六十卷,东晋僧伽提婆译,主明诸深义。四、杂阿含经,共五十卷,宋求那跋陀罗译,杂集不摄於前三经的篇章,因此称为杂阿含,主明诸禅法。这四部阿含经均属於小乘经。

    佛母经

    详称佛母大孔雀明王经。三卷,不空译。佛母大孔雀明王,又称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,大金色孔雀王、大孔雀明王、大孔雀王、孔雀明王、佛母明王,以能生诸佛神变之德为主,因此称为佛母,佛母乘金色孔雀,因此称为大金曜孔雀明王。内容叙述佛在只园,莎底苾刍为众破樵,为黑蛇所螫,不堪苦痛,阿难向佛求救,佛为他说大孔雀明王神咒而救之。佛母经有好几种译本,最流通的是不空的译本。

    伽耶山顶经

    有四种译本:一、秦罗什所译文殊师利问菩提经,一卷,又称为伽耶山顶经。二、元魏菩提留支所译伽耶山顶经,一卷。三、隋毘尼多流支所译佛说象头精舍经,一卷。四、唐菩提流志所译大乘伽耶山顶经,一卷。内容叙述佛初成道在伽耶山时,最初文殊菩萨问佛发菩提心之深义,次应诸天子等交相请问,而文殊自答种种之菩萨道者。

    尊胜陀罗尼经

    有五种译本:一、唐杜行顗译,佛顶尊胜陀罗尼经,一卷。二、唐地婆诃罗译,佛顶最胜陀罗尼经,一卷。三、唐佛陀波利译,佛顶尊胜陀罗尼经,一卷。四、地婆诃罗重译,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,一卷。五、唐义净译,佛顶尊胜陀罗尼经,一卷。六、宋施护译,尊胜大明王经,一卷。在这六种译本中,不空三藏的弟子法崇,就第三译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,流行於世。

    提谓波利经

    有二部:一、提谓经一卷,真本。二、提谓经二卷,伪撰本。出三藏记集卷五伪经伪撰杂录第三:「提谓波利经二卷,右一部,宋孝武时,北国比丘昙靖撰。」唐高僧传一:「又有沙门昙靖者,以创开佛日,旧译诸经并从焚荡,人间诱导,凭准无因,乃出提谓波利经二卷,意在通悟,而言多妄习,旧录别有提谓经语同,但靖加五方五行,用石糅金,致成伪耳。」

    大有经

    胜论六句义中之说大有句义者。仁王经上:「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,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,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,三界外无众生,佛何所化,是故我言。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,非七佛之所说。」起信论:「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,即外道经说。」良贲仁王疏中一:「若言界外有众生者,即是外道吠世史迦六句义中大有经说,非佛教也。」

    观普贤经

    详称为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,一卷,刘宋昙摩蜜多译。本经说观念普贤菩萨而忏悔六根之罪之法,与法华经之普贤劝发品相表裏,因此定为法华之结经,且天台修法华之忏法,全宗此经。疏注如下: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科一卷,失名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二卷,宋本如述,处咸续解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笺注,丁福保注。

    华严经

    详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。本经为佛成道后第一次说法,於大乘中最为宏博。「大方广」为所证之法,「佛」为证此法理之人,「华严」二字为喻此佛者,因位之万行如华,以此华庄严果地,故称为华严。华严经相传由文殊菩萨与阿难结集,经龙神收入龙宫,后来龙树菩萨入龙宫见之,有上、中、下三本,下本十万偈,中本四十九万八千偈,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,龙树受持下本,流传於阎浮提,中国所翻译的三种,都是从下本抄略出来的。华严经的译本有下列几种:一、东晋佛驮跋陀罗译本六十卷,称为六十华严。二、唐实叉难陀译本八十卷,称为八十华严。三、唐般若续译四十卷,称为四十华严。

    理趣经

    又称为般若理趣经,大乐金刚不空真言三摩耶经。有关的著述有:不空译的理趣释二卷。日本弘法的理趣经开题五卷。亮典的纯秘钞三卷。金刚智所译的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一卷,也简称为理趣经,那是般若经的异译本。

    四品法门经

    一卷,赵宋法贤译。经说法有四品类:一、界法,六界十八界等也。二、处法,十二处也。三、缘起法,十二缘起也。四、处非处法,道理非道理也。了此四品类,则为智人,不了则为愚人。

    十二部经

    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。一、修多罗,指契经。二、只夜,指重颂。三、伽陀,译为讽颂。四、尼陀那,译为因缘。五、伊帝目多,释为本事。六、闍多伽,译为本生。七、阿浮达摩,又称为阿毘达摩。八、阿波陀那,译为譬喻。九、优婆提舍,译为论议。十、优陀那,译为自说。十一、毘佛略,译为方广。十二、和伽罗,译为授记。这十二部中,修多罗与只夜及伽陀三者,为经文上之体裁,其余九部从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名。

    中论

    详称中观论,四卷,龙树菩萨造,青目菩萨释,姚秦鸠摩罗什译,三论之一。中论主张最彻底之中道,破空破假,进而并破执中之见,说八不中道,即无所得之中道,而为般若思想者也,书中分为破因缘品,破去来品,破六情品,破五阴品等二十七品。受中论影响而产生的作品有:一、顺中论二卷,中阿僧佉释,瞿昙般若译。二、般若灯论释十五卷,分别照明菩萨释,波罗颇迦罗译。三、大乘中观释论九卷,安慧释,惟净等译。以上皆为中论之异出,**也有中观学派二系统。

    唯识二十论

    一般称为二十唯识,一卷,世亲菩萨造,唐玄奘译。唯识二十论由偈颂之数而命名,论**有二十一颂,后一颂为结叹,并非表明宗义。有三种译本:一、后魏般若流支译,题为唯识论或楞伽经唯识论。二、陈真谛译,题为大乘唯识论。三、唐玄奘所译的二十唯识论。注释有唯识二十论述记,二卷,唐慈恩作,以玄奘译书的旨趣,解释唯识二十论。

    因明入正理论

    陈那之弟子,商羯罗主著,唐玄奘译,一卷。明真能立、真能破、真现量、真比量、似能立、似能破、似现量、似比量之八门,而辩自悟悟他之两益者。本论各家之注解如下:因明入正理门论述记一卷,唐神泰述。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,唐交轨述。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,唐窥基撰。因明入正理论义断一卷,唐慧沼述。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,唐慧沼集。因明入正理论续疏二卷,唐慧沼述。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三卷,唐智周撰。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三卷,唐智周撰。因明入正理论疏钞略记一卷,唐智周撰。因明入正理论解一卷,明真界集解。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,明王肯堂集释。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,明智旭述。因明入正理论直疏一卷,明明昱疏。因明论瑞源记八卷,凤潭著。

    念佛三昧宝王论

    宝王,佛陀之尊称也,佛以诸功德为庄严,故称宝王。楞严经:「愿今得果成宝王,还度如是恒沙众。」往生论注:「华严经宝王如来。」宝王三昧,为念佛三昧之美称,念佛者为三昧中之至宝,故称宝王三昧。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九:「善男子善女人,虽能以上一切世界盛满七宝众具,供施一切众生,功德虽广,然故不及前善男子善女人等闻此三昧宝王名字。」宝王论:「法华三昧者,念佛三昧也,是以如来名此胜定为三昧宝王,为光明藏,为除罪珠,为邪见灯。」念佛三昧宝王论简称宝王论,三卷,唐终南山飞锡撰,开二十门而劝赞念佛。

    金錍论

    本名金刚錍,一卷,荆溪湛然著。阐明无情草木悉皆成佛之义。各家的撰述如下:金刚錍论私记二卷,唐明旷记。日本辨才会,金刚錍科一卷,宋仁岳撰。金刚錍科一卷,宋智圆集。金刚錍显性录四卷,宋智圆集。金刚錍论义一卷,宋可观述。金刚錍论义解中卷,宋善月述。金刚錍论释文三卷,宋时举释,海眼会。评金刚錍一卷,宋善熹述。注金錍论一卷,传教著。金錍论逆流批三卷,凤潭著。金刚錍科解一卷,慧证著。

    十二门论

    一卷,龙树菩萨造,秦罗什译,三论之一。内容叙述观因缘门至观生门之十二门而入於空义者。有吉藏疏二卷、及略疏一卷、元康疏二卷、法藏疏一卷。

    三十唯识论

    又称为三十唯识,唯识三十论颂。一卷,世亲菩萨造,唐玄奘译。成唯识论之本颂。注释如下: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,明智旭解。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,明明昱约译。

    杂阿昆昙心论

    杂有杂揉之义,本论即法胜阿毘昙心论的解释,法救尊者造,十一卷,刘宋僧伽跋摩译。简称为杂心论,也称作杂阿毘昙经。

    释摩诃衍论

    十卷,龙树菩萨造,筏提摩多译。释起信论者,常略称为释论。各家的疏注如下:释摩诃衍论疏六卷,缺中卷本末,唐法敏集。释摩诃衍论赞玄疏五卷,宋法悟撰。释摩诃衍论记六卷,宋普观述。释摩诃衍论通玄钞四卷,宋志福撰。编辑本段佛经五时和行解方海权著

    佛经五时

    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,世尊大彻大悟,说法四十九年,广开八万四千法门,说出宇宙万物人生的真相和真理。一:华严时。《华严经》》为第一时说法,对法身菩萨大机者之教说。二:阿含时。又称鹿苑时。佛陀在鹿苑说出《四阿含》等小乘经典,名称是《长阿含经》、《中阿含经》、《杂阿含经》及《增一阿含经》四部。以教导在华严时根机未开之声闻二乘而说。三:方等时。佛陀此时广说方等经典,如《楞严经》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、《圆觉经》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《大宝积经》、《大集经》、《楞伽经》。教导小果者,此非究竟意,使声闻二乘,起回小向大之心。四:般若时。佛陀用二十二年,广说诸般若智慧经典,共有十大般若:《大般若经》《放光般若》《摩诃般若》《光赞般若》《道行般若》《学品般若》《胜天王所说般若》《仁王护国般若经》《实相般若》《文殊般若》。五,法华、涅槃时。《法华经》《涅槃经》。

    佛经行解

    佛经是佛陀智慧的结晶,大慈悲愿力的高贵人格而产生,令历代帝王将相民众所修学,得利益无穷无尽,推动人间净土和谐社会,做出巨大贡献。使无数大众学习得益,离苦得乐,发辉富贵。此中,佛经最注重的是行解并重,福慧双修,即是佛经佛陀说出应该怎么修行,我们的行动必须去做,才会心与佛合,才能福泽无限。故此,佛经是教育我们用来修学,研究之后要化为行动是真智慧,自然得成大富贵大智慧,更能辗转利益无量众生,速成无上菩提。这就是佛经最伟大的地方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